【南阳园区】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(卧龙区)
| 招商动态 |2016-10-13
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0年科技部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,位于国家核心粮食主产区、国家第一批新能源产业基地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河南省南阳市。目前核心区企业达到70余家,在全市构筑起6处科技产业基地和4个基层园区,示范和辐射区面积100余万亩,产业涵盖能源农业、粮食、蔬菜、林果花卉、食用菌等,年产值近50亿元。2012年完成科技部中期评估,2013年圆满承办“第十三届全国农业园区论坛”,2014年被评为“2004-2014年农业园区先进单位”。园区能源利用、循环经济、新品培育、科技研发、精品展示等功能已逐步发挥显现,形成了高端农业研、产、展、游都市农业亮点。
园区规划
根据科技部下达的建设批复,园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亩,包括“四区二园”,“四区”即:生物能源植物区、区域生态养护植物区、作物新品种展示与种苗繁育区、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区;“二园”即农业科普观光园和现代农业创业园。示范区10万亩,主要位于南阳十三个县市区,包括6处产业基地和4个分园区。辐射区100万亩,主要位于示范区周边。在建设中,园区确定了以能源农业为主体,以安全农产品和生态保护植物为两翼的“一体两翼”建设思想,总体目标时通过完善园区科技创新、产业孵化、精品生产、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功能,带动10万亩示范区和100万亩辐射区农民应用现代农业科技,发展现代农业,实现农民增收,将园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,生物能源试验和示范基地,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养护植物与技术集成创新基地,现代农业产业化加工基地,南阳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,打造成中原经济区的亮点。
科研实力
园区先后与中国农大、中国农科院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、河南省农科院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、同济大学、湖南农大、河南农大等高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融合体系,使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快速提升。近年来,共组建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,省市平台2个,市级平台2个,引进省级科技特派员3名,共承担国家、省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个,推广农业新品种50余个,新技术80余项,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0余项,申报专利6项,先后被命名为“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”、“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”、“全国优秀林业苗圃”、“河南省院士工作站”等。
产业打造
园区核心区已打造出以能源农业、安全农产品和生态保护植物为主的“一体两翼”产业,“四区二园”各功能区框架已基本形成。其中: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区科研大楼已建成,内含农业科研、展示、会议、科技培训等;生物能源植物区已新建9000平米玻璃联栋温和200亩能源作物示范基地;
作物新品种展示与种苗繁育区拥有蔬菜基地300余亩,小麦、玉米、甘薯新品种展示中心1000余亩;区域生态养护植物区拥有花卉、绿化苗木、生态保护植物等2000余亩;现代农业产业创业园已确定入驻5000万以上农业项目2个,已完成种植地流转;农业科普观光园以南阳臻田农场为龙头,已建起包含樱桃、草莓、葡萄种植、采摘、农家乐餐饮为一体的都市农业亮点。园区能源利用、循环经济、新品培育、科技研发、精品展示等功能已逐步发挥显现,形成了高端农业研、产、展、游都市农业亮点。
能源农业产业 3万吨纤维乙醇项目已建成投产;配套建设1.7亿元天冠生物农业作物产业科技园,包括能源作物区、研发中心、组培中心、植物工厂、工厂化菇房、分布式能源等,其中研发中心和玻璃连栋温室已建成完工,分布式能源项目已建成投产,日产沼气6000立方、发电1.2万kwh,占地200余亩的能源作物区已完成。
以上项目投产后,促进农村秸秆高值利用,年处理小麦、玉米等秸秆27万吨,带动面积50余万亩,增加群众收益6000万元以上;项目年联产沼气、发电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;利用沼液、沼渣替代化肥,开展高产、丰产、稳产粮食示范种植,带动安全农产品生产;利用沼渣替代栎木制作食用菌基料,催生食用菌产业。构建独具特色的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农作物秸秆→纤维乙醇沼液→食用菌→有机肥→生态农业”循环经济产业链。
安全农产品产业 针对阻碍粮食核心主产区建设的粮经作物品种多乱杂问题,建立南阳市农作物品种展示中心,联合中国农大、中国农科院、湖南农大、西北农林大、河南农大等单位,重点开展大宗农作物的引进、筛选、示范和推广种植,在南阳9个县市区28个乡镇开展小麦示范种植2万余亩,建设小麦等优良作物示范村80余个,开展了以“奥玉311”为主要品种的玉米示范种植4000余亩,引进甘薯新品种9个,种植推广2万余亩;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有机蔬菜基地500余亩,获得有机蔬菜认证转型证书。按照“养殖-沼气-肥料-作物种植”模式,带动建设了年出栏2万头规模标准养猪场、20万只规模蛋鸡养殖场和生物能源区800立方沼气工程,建成日光温室60余座和钢骨架大棚100余个。
生态保护产业 以香根草、百喜草等生态保护植物为主,打造生态保护产业,香根草已被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、河南省政府纳入南水北调护堤工程和水源地水土保护推广品种。经园区实验,还可替代木屑发展香菇产业,确定了“草—菌—肥”循环产业模式;建设了我市第一个省级林业示范基地,在国内率先推广杂交杏李、脱毒泡桐等的基础上,引进、培育特色花卉、林果品种100余个,年产苗木在6000万株以上,带动了镇平、社旗、宛城等区域的花卉和绿化苗木产业。
招商引资范围和重点
招商范围
(1)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
(2)可再生能源作物引进、种植和生产示范
(3)粮食作物种子生产繁育和蔬菜、瓜果等安全农产品生产
(4)涵养水源植物、花卉和绿化苗木等生态保护植物生产、示范
招商重点
(1)与新能源生产相关的能源作物种植、初加工及农村废弃资源的高值化利用
(2)工厂化食用菌、有机蔬菜栽培
(3)主要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产业项目
(4)农产品精深加工、冷链仓储、物流配送项目
(5)高科技农业科研实体、产业孵化器建设
(6)生物有机肥药、生物饲料
(7)都市农业、休闲农业
(8)其它与农业相关的符合园区总体产业规划的项目
园区展望
园区总体规划已初步体现了工农互动的良好态势,实现了产业转型,形成了以燃料乙醇、纤维乙醇等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模式。为使此模式向更大区域复制、推广,以园区核心区为基点,由中科院石元春院士牵头、原中国农大副校长程序教授主持,完成了“50平方公里绿色能源生态新城”规划,计划利用天冠集团纤维乙醇生产过程相伴产生的电、沼气等能源以及废弃物资源,通过园区这一纽带和核心,将工农联动的全循环产业链扩展到更大区域。
规划以“系统、循环、和谐、共赢”的东方智慧为指导,以生物质能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体系为纽带和抓手,既包含面积广阔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,又包括工业、商业和人口聚居区的新型城镇。目标是通过能源农业种植结构/方式的变革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推进农业规模化、现代化水平;以完善绿色能源产业链为起点和核心,创建乡村新型工业和能源服务产业,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和收入;以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;把公用事业性的能源普惠服务,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突破口,改善生态和环境条件,实现洁净能源自给有余,达到生态、生产、生活协调发展的总目标。
“新城”的核心区建在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之上,面积50平方公里,由能源农业示范区、产业发展区、生态居住区、科技功能区、综合服务区和创意文化区组成。围绕以天冠集团秸秆纤维乙醇为“龙头”的5条产业链,重点建设纤维素燃料乙醇、车用生物天然气、城乡/工农一体化试验示范区、能源生态工业园区和风情小镇等8大重点项目。规划到2020年,绿色能源使用率将超过80%,2025年实现绿色能源自给有余并对外输出。最终建成中国首个可复制的、以生物质能源产业为核心的、兼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